关于举办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内选拔赛的通知

  为进一步培养我校学生社会实践和学术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为备战2025年首都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院现组织开展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背景

198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立,成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奠基石。自创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牢牢把握“育人”的办赛宗旨,保持了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目前“挑战杯”竞赛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

二、竞赛目的

遵循“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挑战杯”竞赛是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中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本科生“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和“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展示的平台。学校将从本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中择优选拔作品参加首都和全国“挑战杯”竞赛。

三、参赛要求

(一)参赛对象

在我校2025年6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

(二)作品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应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必须有实际社会调研活动,作品中所应用的数据、访谈资料应由学生团队独立调研或深度参与调研获得。被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在符合“挑战杯”竞赛精神的前提下亦可参赛,提交时应附上作品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相关鉴定材料。

3.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内。

4.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是承担了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相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作品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谁是第一作者的作品,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每个作品作者不得超过7人(不同界别竞赛规定的参赛人数上限略有区别,建议校赛阶段团队人数在5人左右为宜)。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作品进行评审。

5.参赛作品涉及以下内容时,申报者须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具体如下: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提供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的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提供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的证明,确保该项研究不会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提供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提供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6.参赛作品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7.正式提交前,参赛作品必须有指导教师。

8.跨学院报名的集体项目,由“集体项目申报者代表”所在学院申报

四、作品申报

(一)报名方式

1.请拟申报的学生扫码加入学院“挑战杯2025预通知群”,学院后续比赛相关通知将仅在群内发布。

default.jpg

2.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二)作品要求”提交项目成果。

(二)提交时间

请拟申报的个人或团体,于2024年11月29日21:00前,将作品电子版的项目申报书、项目成果(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或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或科技发明制作,应为PDF格式打包发送到学院指定邮箱:laojingxueshu2024@163.com

文件应以“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项目申报书/作品名称”命名,报名情况以作品实际提交为准。

五、补充说明

1.参赛者须严格按上述要求参赛,对违规作品,学校将取消其所获全部奖项。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发布和进行成果转化的优先权。

3.本次大赛所有作品作者须签订授权书,授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集出版、发布其作品(简介)以供监督及成果转让。

4.校团委拥有对本次大赛相关规定的最终解释权。


附件1:项目申报书(仅用于院内评审使用)


                     共青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委员会

共青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委员会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