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通识讲座“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在博学楼404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的吴国盛教授、马克思学院周迈老师和王瑞昌教授。
讲座伊始,吴国盛教授纵观中国历史,由表及里的探究科学的本意。他首先例举了自古至今,我国对于科学的种种误读。科学在古代等同于生产力,这是受学以致用的传统思想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然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被置于何处。科学也不等于智商,俗语里“理呆文傻”本就是一句戏谑。抛开种种误读,科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为向死而生的人类群体提供生存的意义和原因。吴国盛教授绘声绘色的讲述结合深刻的探讨,令在场同学受益匪浅。
其次,吴国盛教授探讨科学本意,从中西的文化差异开始讲起。他从中国的定居与农耕文化出发,通过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说明在中国血缘文化中人更崇尚等级制度。而西方强调自由,讲求的是契约文化。在阐释不同文化时,吴国盛教授分别举了“都是自己人”“讲规则的抢劫犯”以及中西短兵相接时的劝降词等例子,活泼幽默的语言和超凡的表现力让在场同学忍俊不禁。
接下来吴国盛教授从文化差异讲解到科学的本意。他旁征博引,将讲台上的教学用品作为道具,颇有兴致的为同学们讲解西方科学的很多原理,再用苏格拉底实验的例子,强调在西方人眼中,知识是由内而发,且对科学研究极其严谨认真。正如在西方出版史上,《几何原本》曾排在《圣经》之后位列第二,西方的理性思维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而中国的科学,在古代主要体现为天文历法,这又控制在集权的君主手中,属于理学范畴,不用于研究却用于衡量君主的德行。两者相比,吴国盛教授感叹道,西方人认为仰望星空时候能够进入理念世界,而正是这种单纯的情愫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源动力。而中国受传统思想、农耕社会形态的制约,科学技术并未得到较大发展。
在讲座的最后,吴国盛教授总结道:科学的源头完全不是生产力的要求或者智商的表现,它是在人性理想的作用下被推动的。对于吴教授的精彩绝伦的演讲,周迈老师给予了至高的评价,在场同学也就科学问题提出相关问题。
会后,吴国盛教授向在场同学发送了由自己撰写的两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