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变局:改革与革命——劳动经济学院通识教育第十九讲

晚清大变局:改革与革命

                    ——劳动经济学院通识教育第十九讲

      2013年4月24日下午1:30,劳动经济学院通识讲座第十九讲在博学楼阶11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雷颐教授主讲。

      讲座主题为“晚清大变局:改革与革命”。雷颐教授对历史与思想史颇有研究。历史从鸦片战争、清廷屈辱的一页开始娓娓道来。一面是西方的坚船利炮,一面是闭关锁国、醉生梦死的天朝上国。现代文明与封建势力的冲撞让社会矛盾极其的尖锐。雷颐老师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引得台下同学笑声连连,既是对清廷迂腐的嘲讽,又是对近现代史的反思。比如面对坚船利炮,官员只得使出残忍而愚蠢的“阴门阵”、“阳门阵”。面对维新派的改革,封建势力大加镇压;就连洋务运动也艰难进行,李鸿章的修铁路议案被一再搁置。每一次小的变动都会触动这古老庞大封建王国的基座……就是在这样进退维谷的黑暗中,维新派的改革家和新兴资产阶级革命家用血泪书写中华民族的辉煌。这大变局,是天崩地裂,亦是制度文化改头换面的新时代。

      雷颐教授这番演讲,主要分析清政府的政策与改革、革命间的互动关系。指出纵观晚清历史,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总是拒不变革;只到时机已逝、完全丧失操控能力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动“变革”。改革愈迟,所付出的“利息”也将愈大。但清廷对此毫无认识,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而且拒不“付息”,不愿再多做一点让步和妥协,步步被动,一拖再拖,一误再误,完全丧失了变革的主动权,始终是被“形势”推着走。这样,它后来便不得不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直到完全破产。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既令同学们了解到积贫积弱的灾难,又在历史的废墟上建立了新的思想观念。即:顺应时代之变,方能放之四海而不倒。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毕业, 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著作有《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自选集》等,译著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劳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