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农民增收共富—“青振乡建”项目组实践分享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团的十九大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广泛引领我院青年学子在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劳动经济学院特推出“扎根祖国大地,实践彰显担当”系列推送,以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典型项目为例,讲述他们发挥专业优势,贡献青春力量的优秀事迹,展现我院学子将个人融入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之中的青年担当。

  

团队介绍

  劳动经济学院“青振乡建”实践团共有成员5人,由曾雪婷教授担任指导老师,队长韩洪芳,队员安贤娟、赵宏立、孟丽君和杨艳晶。7月23日,实践团前往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和深入访谈等方式,调研当地耕地、绿地等分布情况和农牧林业、旅游业以及相关和支持产业情况,并从中探求当前城乡生态要素流动、城乡收入差距尤其是农民收入情况。实践团围绕青振乡建主题,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索北京地区城乡生态要素流动效率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挖掘以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提升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与政策建议,从而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驱动乡村共富的新动力。

  

项目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城乡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对于推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如何将城乡生态要素流动效率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揭示生态振兴赋能农民共富的实现路径,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时代课题。为此,7月份青振乡建实践团队前往北京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开展社会调研,实地探寻当地生态资源要素与农民生计发展状况,感受绿色共富的生态理念,为首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实践内容

调研规划

  1.地点选择:团队成员确定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为调研地点的原因在于,一是丰台区王佐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治理,佃起村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生态资源日益丰富、绿色发展势头强劲,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发展路径。二是佃起村属于永定河流域,村内主要河流有佃起河、小清河,该村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同时具备良好的水生态特征。因此,该村贴合了团队的研究主题,有助于了解生态要素流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其他地区乡村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2.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等定性与定量方式相结合。调研开展前,团队成员在曾雪婷老师的带领下,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与政策文件,多次组织线上、线下会议,对调研流程与访谈提纲进行多次研讨与协商。

  

调研过程

  7月23日,团队成员来到了丰台王佐镇佃起村及佃起文化活动中心,实地考察该村的生态要素分布情况、生态产品流动现状以及村民生计方式等。该村以耕地、农田、绿地等生态要素居多,天然的地形走向和区域水位特征,决定了此区域的地下水位高、雨洪问题集中等水生态特征,有着天然的京西水稻种植的条件和文脉流传。同时,该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为首都市民提供新鲜蔬菜;此外,还配有一系列配套设施,如健身养生步道、游客中心、休闲茶室等游玩观光项目,以及采摘等特色农业休闲活动。

 

  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访谈该村村民,了解到当地村民们对金岗盛兴度假庄园设立的肯定,该园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小而精的生态加工业,通过为优质生态产品创造更多附加值,使小农户既可以融入农工旅全产业链获得工资性收入,也可以切实分享财产性增值收益。根据村民介绍,佃起村的一幅“丰宜福台 美丽王佐”稻田画融合了自然生态优势与民俗文化特色,并不定期举办各类特色节气活动,如插秧节、捉蟹节、开镰节等,还建立了水下生物链,投放的河蟹、小龙虾与稻田鱼可改善水稻种植水体,随着环境改善,多种鸟类如白鹭、野鸭纷纷在此安家。据农户描述,这里还有农业观光、农业采摘、认养菜园以及农业体验等农业休闲活动,大大增加了农民致富方式。

  另外,农园区工作人员将园区种植售卖的西瓜拿给成员们品尝,通过访谈工作人员得知,种植的农作物不进行打药,结出的纯天然果实可对外销售,整体零售价格偏低,因此平时有较多旅客进行大量购置。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整体的生态要素产品流转速度较快,实现了农民收入提高。

 

  因此,可以发现佃起村通过将生态要素转变为生产要素,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如农产品、林产品、旅游产品等,进而流转到城市或者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这无疑打通了城市社会财富流入乡村的实现通道,实现了城乡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生态要素的有效利用和循环流通丰富了农民生计方式,增加了农民收入,进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实现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共富和经济共富。

 

  

调研总结

  基于本次调研过程,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往往具备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资源,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那么,如何加快当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推动城乡生态要素流动,进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农村生态修复: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的农村地区,应及时进行全面整治及修复,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从而保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2)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农产品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农业体验、观光休闲、市民菜园等新业态。

  (3)打造“生态+”产业链:以生态为导向带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展各具优势的特色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产业,增加生态建设项目带动增加就业数量,开展“生态+产业”的特色化绿色产业链,提升农民融入产业链的能力,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

  

实践感悟

  韩洪芳:此次调研活动的高效率完成与每位成员的参与是分不开的,感谢为此次活动出谋划策和积极参与的各位成员,也感谢曾雪婷老师的耐心指导和佃起村村民及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整个农园印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影子,在实践过程我意识到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潜力,切实感受到了王佐镇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推进农民增收的成效。由此,描绘出了一幅“美了环境,富了百姓”的美丽画卷,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之路。

  赵宏立: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佃起村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为当地农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带来收入,另一方面能吸引周围的市民参与农业活动,同时为他们科普了一些农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

  安贤娟: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从生态要素流动的角度更深入的认识了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不仅仅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更是对社会民生问题至关重要,未来的学习科研中,我也会持续关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

  杨艳晶:通过本次暑期实践,我发现城乡生态要素的流动并不仅仅是资源的转移,更是一种全面协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也深刻认识到优化城乡生态要素流动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我相信将全用暑期调研成果与相关政策和规划相结合,有助于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做出实际贡献。

  孟丽君:经历了几天的实践调研,我感慨颇多,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基层群众的生活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国家的治理能力深深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