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院2013级劳动关系班实践课堂――皮村之行

  3月17日,我院2013级劳动关系班学生在常成老师的带领下,由西向东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东郊探访那个叫“皮村”的地方。皮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与东六环之间,距离市中心四十多公里,常住人口一千多人,外来人口上万人,成为在京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要聚居地。由于是白天,这里的大部分人都还在外工作,皮村显得格外安静。

  皮村的负责人孙恒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他的故事以及这里的基本情况,也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一个名叫“小付”的姑娘亲切的招呼了我们,她的年龄和同学们差不多大,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深入皮村,探寻皮村文化。

  尽管四周已经盖满了楼盘,开发商对这块地也垂涎三尺,但因为皮村就在首都机场飞机航线的正下方,它才躲过了一劫。每隔几分钟,就有飞机从头顶飞过,传来巨大的轰鸣声,这里的居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噪声。

  在北京这座古城,最不起眼儿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来历,而皮村却没有任何可炫的历史。一万多个农民工聚居在这一排排简陋的临时出租房里,这个与北京这个大都市紧密依存,又断然隔离的“打工者部落”中,有他们自己的子弟学校,艺术团,还有他们亲手建造的独一无二的打工博物馆。

   

  

  在电影放映室,一个很冷的房间,孙恒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的故事。离开了中学音乐老师的职位,出去闯荡,却很迷茫。直到组成了乐队,唱工人的歌,也为工人唱歌。讲到了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讲到了农民工的奉献与遭遇,流动儿童,也介绍了皮村的工人社区。

  之后同学们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有分享自己身边的流动儿童上学问题,有提出流动儿童的父母该如何抚育下一代,有问工友之家的运营模式,是靠自给自足还是接受社会的资助来维持运转。孙恒老师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进打工者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墙上的一幅图表,记录了打工者的三十年流动历史。这段历史被分为了3个阶段——“艰难的流动”,“打工热潮“和“新公民、新工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部编年史对从后两个阶段的划分是以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为标志,而这一事件被赋予的意义是“打工者身心获得解放”。在公平民主机制尚未健全的社会里,新工人群体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悲鸣与反抗。

  展室里各种展品记录着当代社会中的底层劳动者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暂住证到工资条,从摊煎饼车到照片、家书——家书的主人早已不在,深圳致丽玩具厂93年那场大火夺去了这位年轻的打工妹的生命。除了工人的打工生活,我们在这里还看到了各种劳工NGO的介绍。这些组织以真诚踏实的态度,活跃在工人生活、工作、维权、教育、文化等不同的方面,为维护工人权益、提高工人维权意识和行动力,平衡劳资力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心实验学校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是打工青年艺术团用他们第一张唱片赚得的版税建立的。学校的运行主要靠社会公益资助、募捐以及专职和志愿者教师。学校的学生是那些跟随他们出外打工的父母来到北京的孩子。经历了2012年学校被勒令关停的风波后,六百多名流动儿童终于可以在这幢由旧厂房改造的两层小楼里安静地上课。

   

  我们来到同心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放学时间,还有一些班级的孩子没有走,他们说晚上有补课。常常有大学生们志愿来给孩子们上课,和他们玩。学校老师们的流动性比较大,孩子们缺乏安全感,而习惯了去适应每一张新的面孔。有一个小小的女孩,我们一进学校,就钻进我们的人堆里,问我们什么时候去给他们讲课,又仰着头议论着男生们的身高,大孩子们乖乖地配合着她比试彼此的个头。同学跑去和孩子们打起羽毛球。在大学生和小学生之间,一场凶狠拼搏的篮球友谊赛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