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劳动经济学院共派出51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在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层治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一线等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院策划推出“青年服务国家”报道专栏,让我们一同记录与见证他们的实践成果与感悟吧!
实践背景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北京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背景下,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入已成为首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农民工骑手作为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其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就业生态的活力与温度。
锚定首都需求 筑牢实践根基
劳动经济学院“骑迹融合”社会观察团队由詹婧老师指导,苏婧妍、齐羽萱、罗晨歌、程宇新、康雅昀、牛紫涵、洪可心7名队员组成,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为指引,立足首都城市治理与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现实需求,深入开展农民工骑手职业认同与社会融入专项调研。团队以青春之力触摸城市脉搏,用扎实调研为首都优化新就业群体保障、推动社会共融提供鲜活样本,彰显青年学子服务首都发展的责任担当。
为确保调研精准对接首都需求,团队行前系统梳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结合美团养老保险试点等行业动态,开展多轮线上政策研讨与调研技巧培训,从问卷设计到访谈提纲,均聚焦骑手在京工作的核心痛点——合同参保、算法规则、子女教育、公共服务获取等,力求调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首都新就业群体治理实践。
扎根首都一线 倾听骑手心声
7月21日,团队深入朝阳区小哥加油站,在社工负责人协助下,与20余名来自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农民工骑手面对面交流,发放电子问卷百余份,用文字、影像记录下他们在首都奋斗的真实图景。
调研中,骑手们的故事勾勒出鲜活的生存图谱:49岁的山西骑手李师傅为支撑家庭在京奔波,因平台算法规则带来的订单压力萌生转型想法,对驿站技能培训充满期待;多位骑手提及在京子女顺利入学的欣喜,也坦言医保报销流程复杂、职业伤害保障不足等困扰;更有众包骑手反映,不足5元/单的配送单价与平台判罚的不确定性,让“超时焦虑”成为日常工作的常态。
这些声音不仅是个体的困惑,更折射出首都新就业形态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算法透明化、职业发展通道、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恰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过程中需要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
挖掘融合亮色 传递首都温度
调研中,团队也捕捉到首都对新就业群体的包容与支持:部分骑手子女通过“义务教育同城化”政策顺利入学,体现北京教育资源的开放胸怀;平台与政府联合推出的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小哥加油站的暖心服务,让骑手感受到城市的关怀。这些积极信号印证了北京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引下,对新就业群体的接纳与赋能。
“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团队成员齐羽萱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从骑手们讲述子女入学时的笑容里,我看到了首都的温度,也更理解‘城市共融’的深层意义。”
转化实践成果 助力首都发展
目前,团队已形成系列实践成果:结合调研数据撰写的调研报告与政策建议,针对性提出“建立骑手-平台-政府三方协商机制”“优化驿站技能培训体系”等建议,直指首都新就业群体保障的堵点;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推送骑手的职业故事,让更多人关注这一群体;制作政策科普手册,解读北京医保、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政策,助力骑手更好融入城市。
调研不是终点,而是推动农民工群体权益发展的起点。团队将持续深化成果转化,推动调研数据与首都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对接,让青年智慧真正服务于政策优化。
体悟首都担当 践行青春使命
参与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让我深度接触农民工骑手群体。在小哥加油站,跟着社工采访骑手、发放问卷,听他们讲合同参保的烦恼、算法规则的困扰,也分享子女教育的欣喜。这份经历坚定了我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的信念,愿持续以青年之声传递诉求,用调研成果书写新就业群体的权益答卷,让城市共融的温度照亮每个奋斗者的征程。
——“骑迹融合”社会观察团队 苏婧妍
暑期调研农民工骑手,让我触摸到城市温度与人间温情。筹备时的系统培训为实践蓄力,走进小哥加油站的采访与分享,让我既看到骑手子女在京上学的顺利、平台保障的善意,也察觉他们在合同参保、算法规则上的困扰。这让我跳出书本直面社会问题,作为青年,当关注这类群体,用所学助其融入,让治理更有温度。
——“骑迹融合”社会观察团队 罗晨歌
调研农民工骑手,让我看见他们与城市共融的多样图景。既目睹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保率低的权益困境,以及算法下与时间赛跑的无奈;也捕捉到子女顺利入学的教育包容、职业伤害保障探索的温暖。这让我懂了他们融入城市的坎坷与希望,更知城市共融不能忽视其需求,未来要转化调研价值,助其更有底气奋斗。
——“骑迹融合”社会观察团队 牛紫涵
参与农民工骑手治理调研,聚焦其权益保障。问卷与访谈梳理出合同、算法、职业发展等问题,以及他们对权益与融入的诉求:49岁山西骑手盼驿站培训转型,众人关注子女教育、医保报销。成果转化中,我们撰写建议、制作物料,努力传递其声音。我明白调研不仅发现问题,更要推动解决,大学生当持续关注,为他们逐梦添力。
——“骑迹融合”社会观察团队 洪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