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经成果 | 毛宇飞副教授所著论文在《经济管理》期刊发表

近日,劳动经济学院毛宇飞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所撰写的论文《数智化技术应用如何影响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创新绩效?》在AMI权威期刊《经济管理》2024年12期发表。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学院充分发挥“劳动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通过打造柔性研究团队,聚焦“数字经济与劳动科学”研究领域,形成系列专题成果。

论文从数智化技术变革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角度出发,围绕数智化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如员工服务、招聘管理、培训开发、绩效管理和人才分析)应用,如何影响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创新绩效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内容与学院“数字经济与劳动科学”“数智化人力资源”等发展主线相契合,对支持学院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文内容提要

当前,数智化技术与企业管理实践加速融合,在提升组织效能和促进智慧决策的同时,也给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创新绩效带来深刻影响。本文在回顾已有文献基础上,构建了数智化技术应用影响人力资源从业者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并实证检验了其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智化技术应用对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特别是数智化技术与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及人才分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创新活动。从影响机制来看,数智化技术应用通过推动组织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工作价值和增加个人报酬等渠道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并且非经济报酬、工作内容变化和组织结构变革等因素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从调节效应来看,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安全感对数智化技术应用的创新效应具有非线性调节作用。随着工作经验增加,创新效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化趋势;随着工作安全感提升,创新效应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变动关系。从异质性来看,数智化技术应用对于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企业,以及女性、低学历水平和基层管理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创新效应更明显。本文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建立数智化导向和创新驱动的组织架构、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关注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安全感,根据不同个体特征和企业类型制定差异化的数智化创新策略。

作者简介

毛宇飞,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经济、数字化转型与就业、大数据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等。近年来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财经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课题,为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