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四届年度会议”在京顺利召开

  12月23日下午,由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就业促进会作为指导单位的“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四届年度会议”成功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冯喜良致开幕辞,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范围、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主持会议。

 

  

   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研讨会现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开幕演讲中指出,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一个具有高度前沿性和高度复杂性的题目。新就业形态可能代表未来趋势,对于政府来讲是应当遵循规律或节奏顺势而为。对于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问题,应该在现行制度框架下,采取适应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为新就业形态单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险应聚集急迫需求,主要是户外工作者的职业伤害。新就业形态不仅涉及到社会保险政策创新,也不仅限于劳动世界,如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等,还涉及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发言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在主题演讲中谈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分为集体劳动权和个体劳动权,目前的讨论主要关注点是个体劳动权,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条件权和劳动救济权。总体上看,新就业形态劳动就业权保障充分,劳动报酬权对原来非正规就业者保障增强,劳动条件权保障有自身特点。张成刚也表达了关于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几点隐忧,包括劳动权益保障增加交易成本、配套政策措施出台滞后、新就业形态就业支持作用递减、“算法取中”抑制数字技术应用等。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发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发挥了为新形态就业的发展鼓与呼,为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挑战把脉会诊,为推动工作建言献策,为企业与政府部门搭建交流平台等方面的作用。张小建从抗疫复工稳就业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角度,肯定了新就业形态承担重头戏的地位,认为凡是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就坚决支持大力扶助;凡是不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就进行变革、调整和创新。张小建也希望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从应用角度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帮助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评估阶段性成果,提出推动工作的对策措施建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在线上发言

 

  与会学术专家认为,新就业形态在全球正成为长期发展趋势。劳动提供者、专业服务商、交易撮合方等多方市场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构造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劳动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百年工厂制下的单向“雇主-雇员”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带来了用工关系界定和劳动权益保障模式的重大挑战。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定义尚未明确,各方的权责利边界不清晰,需要匹配制度不明确等问题,平台理应成为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积极力量。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的关键问题,在于公平和可持续。对我国新就业形态的评价,要放到宏观就业视野下,既不能因为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就否认不存在规范发展的问题,也不能因为存在制度短板和规范不足,就否认新事物和长期发展趋势。

  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在发言中,围绕劳动关系碎片化和精细化管理两个方面,对灵活雇佣模式劳动关系情况进行分析。冯喜良认为,由于技术发展带来了劳动分工、劳动过程的精细化,劳动者工作自由度增加了,靠政策限制这种模式是限制不住的。但新就业形态本质可能没有发生变化,平台企业与从业者之间应该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在劳动者工作时属于强劳动关系,而在不接单时是没有劳动关系的。因为劳动任务的分解,带来的是雇佣关系的碎片化,而不是本质上的变化。劳动关系碎片化要求研究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精细化管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发言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与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劳动科学与社会保障研究院、中国就业促进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以及阿里研究院、美团、滴滴出行、天鹅到家、饿了么、美术宝、梦饷集团、麦斯特等平台企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