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院于2024年5月13至19日开展“社会工作专业赴港访学交流”活动,旨在共同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方向,共享两地教研优质资源,通过学习基层治理成功经验、调研数字化教研技术成果等方面促进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完善专业课程设计。
劳动经济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吕新萍、青年教师郭晗潇作为领队,带领11位本科生及9位硕士研究生组成访学交流团。访学团参观和走访了香港理工大学、宏施慈善基金社会服务处、薄扶林村、PMQ元创方等地,开展为期七天的深入交流活动。香港理工大学对本次交流项目进行了活动设计,参访交流分为三个环节:香港理工大学校园访问、香港社会工作组织机构交流及香港样板社区走访。
在参访校园环节,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本科课程主任任刚、国际交流工作负责人Beckie带领访学团参观了沉浸式体验的“蜂巢”(HIVE)智慧教室与L-Space沉浸式CAVE系统应用教室,应用二维与三维的展示技术在青少年医务社工、自闭症治疗等领域进行教学演示,为同学们带来VR沉浸式学习体验。访学团也参观了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专业实践及评估中心,作为咨询和直接实践支持的场所,通过实践支持深入了解个案、小组工作室及各类情绪治疗服务技术的创新使得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的魅力,也为我校社会工作的课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引发对于数字化场景下模拟社会工作场景思考,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专业能力提供教学手段。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中国及全球发展网络副主任叶少勤介绍了近年来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成果,让同学们了解到香港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沿研究,同时,她通过与内陆灾害社工和医务社工领域的实务工作对比,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与信心。
访学团前往宏施慈善基金社会服务处调研交流。署理中心主任叶志雅介绍了服务处的主要工作,引导同学们参加机构为新来港人士设计的柔力球活动。项目的设计,旨在促进新来港人士在传授他人柔力球运动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助与互助,帮助他们找到社区归属感。同学们在体验中认识到服务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学会关注服务对象特点,聚焦服务对象需求,将促进自我成长作为核心考量,确保社会工作服务的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交流团在明爱薄扶林社区发展中心的社工带领下对薄扶林村进行参观。薄扶林村在社工和村民的努力下成功保留原貌。同学们在村中调研基层治理经验,深切感受香港农村的文化历史。明爱发掘薄扶林村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集体参与和民主协商,使个人潜能得到成长;以“留住”为口号,增进社区内团结及互爱精神,建立美好社区环境。这一案例提示社工机构要扎根社区,贯彻落实“五社联动”机制,培育社区内生力与激活社区自我服务能量。
交流团来到PMQ元创方(Police Married Quarters)(前身为已婚警察宿舍),经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会进行社区转型。同学们以实境解谜游戏的方式认识了PMQ元创方的设计底层逻辑,即,在保留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及建筑特色的同时,巧妙地结合现代技术和流行趋势,赋予社区新的定位与形象。
另外,为了观察多视角下香港社区保育活化与社会创新情况,访学团采用了集体参观与分组调研的形式对多处典型社区进行参访。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探寻香港社区活化后的新面貌,通过实景观察、街头访谈等形式收集整理问题与思考,在晚间研讨时进行交流和总结。
最后,访学团回到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进行调研汇报交流。同学们就课程教育、基层服务与社区保育活化进行总结。大家认识到,社会工作秉承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平等交流的同时积极引导并展开服务,帮助个体和群体解决问题,激发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的潜能。
此次赴港交流访学之旅,促进学生们深入了解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价值观,以及在高密度人群环境下基层治理独特的经验。号称“港岛最后村落”的薄扶林与PMQ元创方作为社区保育活化的成功案例为转型提供了崭新思路,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使其对社工的职责与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同学们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求解导向,以目标需求为首设计开展服务。
学生感想
“用生命影响生命”这个理念好宏大啊,开始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践行,但这次研学给了我答案,不一定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才能帮助身边的人,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了你的力量、感染对方,仿佛真的能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21级本科生 李艺萱
出发,是为了学习社工知识
归来,满怀社工理念情怀
七日香港,不虚此行!
——21级社工班 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