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劳动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热议2025年两会热点

3月5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京胜利召开。会议擘画发展蓝图,传递民生温度。劳动经济学院组织教师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会议内容,依托专业研究领域,组织专家学者围绕两会热点,紧扣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就业、民生保障、人口老龄化、人才战略、人力资本投资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何勤  劳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这一政策导向,标志着中国发展逻辑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的深刻转型。这一新表述不仅是民生政策的创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战略调整。“投资于人”是指将更多资金资源投入人的发展、民生与保障改善领域,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强调通过民生导向的财政投入,即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系统性投入;通过聚焦“人的现代化”,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激发人的创新潜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普惠性民生投入,促进社会公平,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等关键路径落实“投资于人”的新理念。“投资于人”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升华,更是中国应对人口结构变迁、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罗楚亮  劳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

就业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从多方面回应了人民的这一关切,将“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列为重要任务,筑牢民生之本,激发社会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本次报告强调要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这是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烟火气的重要渠道。本次报告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释放出多重政策红利。通过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专项帮扶,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报告特别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为灵活就业群体筑牢安全网。这些措施不仅回应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薪酬制度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储备技能人才,彰显了激励导向的市场原则。劳动经济学院要深入开展调研,加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政策落地提供智力支持。

江华  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24年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养老服务、银发经济、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残疾人保障等各方面的成绩,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布局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中提到,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民生保障加大投入的力度、挖掘人民现实需求的深度、对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视程度、党和政府以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温度。

童玉芬  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中,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报告从完善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到发展银发经济,从加强失能老人的照料包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到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和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从促进生育支持政策到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提出了系统性的战略部署。这些措施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的重视以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也充分体现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杨旭华  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这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已从单点突破转向区域协同与系统整合的新阶段。加强人才平台的建设与共享,能促进知识、技术、信息的快速流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这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既要注重“高精尖缺”,也要强化基础与应用并重,形成梯次合理、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可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报告指明要“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旨在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不仅是对技能人才的尊重,更是对创新的有效支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鼓励人才安心科研、专注创新。作为学者,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新时代人才的培育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张成刚  劳动经济系副教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推动更多资金资源 “投资于人”、 服务于民生。“投资于人”与“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等政策理念一脉相承,意味着政府将资源配置的重点从传统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人力资本的培育与社会福祉的提升。“投资于人”也意味着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逐渐让位于内需驱动。“投资于人”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抓手,旨在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投资于人”还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趋势下,更应该重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教育、健康和技能的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支持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院各学科领域正是围绕‘投资于人’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展开研究。劳动经济学聚焦就业、收入分配问题;人口学关注生育补贴、人口结构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致力于养老保险、老龄化应对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员工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社会工作关注弱势群体福祉改善;人才学聚焦高端人才培养、使用与激励。这些研究方向和领域回应了国家‘投资于人’的政策导向,体现了学院以人为本的学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