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 | 师恩如春雨,无声润心灵——詹婧老师专访

  师道传承,桃李流芳;驼韵师话,如沐春风;劳动精神,薪火赓续。正是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与谆谆教导,撑起育人之舟,引领同学们走入学术的殿堂,向建设祖国的广阔海空扬帆起航。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讲台前的生动讲授,在同学们心中播撒着知识的种子;桌案上一篇篇修改的文稿,课后一次次的辅导答疑,记录了时光里的悉心抚育;立身实践,知行合一,他们的身上铭刻着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也将劳动情怀在师生间代代相传。

  那些求学路上难忘的点滴师恩,是同学们钻研理论的桥梁,是投身实践时的指路明灯,更是学生成人成才道路上不可撼动的基石。为弘扬优良师风,传承劳经精神,劳经分团委记者团推出“桃李春风”系列访谈栏目,聚焦立德树人故事,感悟师生间真挚的情感与互动。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詹婧老师与师门同学,来让我们看一下他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人物介绍

  詹婧,现任劳动经济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讲授课程包括《劳动关系学》《员工关系管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案例与体验》等。从教十五年来,詹婧老师在教育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她的课堂生动有趣,课下对同学的困难悉心指导,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求学期间,詹婧在老师的指引下认识到劳动关系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劳动者权益的学科,富有人文关怀与正义感的专业价值理念也深深地吸引了她,从而开启了漫漫研学之路。怀揣着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她在求学路上不断精进,将研究做深做广,成为老师后又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育人情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贴心解惑 启智润心

  进入专业学习领域,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未知与困惑,庞大的知识体系该从何学起,未来择业的方向该去向何处,这些疑问伴随着科研和就业压力,困扰着刚刚深入接触劳动关系学科的同学们。

  对于跨专业读研的徐小雯来说,劳动关系的部分学科基础和计量方法是她不熟悉的领域,面对这样的情况,詹老师采取主动沟通的方式了解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目前的学科基础水平,有针对性地为她补充了大量理论知识。“詹老师会主动为我规划,让我有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去选择我想要研究的方向。她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今天必须给出个答案,总会满怀关心地询问我的进展和想法,即便我当时的理解可能并不充分,她也会在肯定我的想法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和指导。” 引导式的学习与密切的讨论交流引领着徐小雯一步一步走入了科研的殿堂,也使得她很快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诸如此类的沟通贯穿于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跨过重重阻碍。

  “刚开始接触实习的时候,会纠结到底是选择能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工作,还是去挣钱多一点的互联网大厂。”带着这样的疑惑,莫惠同学向詹老师寻求指导。“老师会通过聊天挖掘我到底想做什么,再分析能够去哪些公司,给出详细的意见供我参考,让我自己选择。之后,老师也给我介绍了一些她认识的企业朋友,让我有机会更广泛充分地了解就业市场。” 在这场交心谈话中,她得到的远不止一个答案这么简单。

  不仅如此,詹老师在平时沟通的时候从来不会强迫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而是循循善诱,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学生的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说出想法,进而实践想法。老师的关心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温柔又充满坚定地为同学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这样的尊重与支持给予了同学们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与能力,在学业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求学之路并非坦途,但总有那样一位师长为我们保驾护航。在去年,受到疫情影响,同学们提前回家。离开了并肩作战的同学们、身体上的不适、论文数据的进展不佳都给徐小雯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或许是因为要强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她在最开始并没有找老师帮忙,而是自顾自地努力扛下。但她没想到的是,老师温暖又贴心地理解了她的所有,并把她说的小问题都放在了心上,一件件帮她解决。老师总会温柔地问“小雯,你最近进展怎么样”,让她便不由自主地敞开了心扉。数据跑得不顺利,詹老师请同师门的学姐帮忙指导;提到自己不明白的理论,第二天清晨便收到了老师拍来的资料图片。那张图片映衬着晨曦中的书页上斑驳的树影,纸墨的香气好像也随之传来。光不仅洒在书上,也洒在了每一位学生心中。研究生三年级的莫惠也说,很多她觉得要“完蛋了”的时刻,跟老师倾诉,老师一句“没事啊莫莫”就能让她充满希望,因为她知道老师总会耐心地提出新的思路。詹婧老师就像漫长黑暗后清晨的那缕阳光,温暖大家,带来希望和力量。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詹婧老师带给同学们的影响不仅在学术上更在生活里。当我们和大家聊起在詹老师师门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老师很亲切、温柔,整个师门的相处十分融洽,在师门的生活多彩而充实。这其中不光有知识的熏陶,还有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浸润。学生们和老师之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是无话不谈朋友,更是互相关心体贴的家人。在这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新鲜想法,在探讨交流中领悟与成长。尽管性格不同,但大家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因为老师会因材施教、发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欣赏每一种个性。同学们也受到詹婧老师的影响,懂得了包容他人和尊重差异。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詹婧老师认为她之所以能够发自内心地理解、关怀学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己一路求学遇到好老师的影响。她的硕导不辞辛苦地陪伴她12小时车程来到北京,把她“托付”给未来的博导。因此,她也不想辜负同学们的期待,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同学们保驾护航,让同学们在求学路上少一些坎坷。她认为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是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彼此间相互信任、真诚则更加造就了融洽的师门氛围。“授课这个过程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关系的建立,同学更信任你,他就会更愿意听你讲,对知识的吸收也就更多一些。它也是一个交织的过程,一方面我亲自去带他们,慢慢建立更多的好的联系和关系,另外一个方面,建立了这种更融洽的关系其实也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詹老师谈到。

  詹婧始终记得求学时老师对她说的一句话:“社会是一个接力棒,我们这一代要努力跑,把好的东西传递下去。”她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会记得曾经被老师善待的感受,于是也希望把自己受到过的导师的包容、支持和关爱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们再把这些真善美的东西传递下去。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老师授之于学生,其又传遍四方,乃至五湖四海,代代递交。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师承关系”的体现,师父为徒弟的学术或艺术负责,徒弟学习继承并创新提高,同门师兄弟之间相互扶持,为这份共同的事业添砖加瓦。师门也因为一代代人的传承不断壮大。如今,詹婧老师的学生们遍布各行各业。他们也给了学弟学妹们很多学术上、职业规划上的帮助。大家都说“因为得到了帮助,所以更想要努力把师门壮大,帮助之后的人。”整个师门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二字。

  

尾声

  师生之间的深情对话讲述着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伴随着同学们从懵懂青涩变得羽翼丰满,也展现出一代代师者深耕教育的炽烈情怀,而那些藏在点滴日常中的师生恩情也是同学们前进路上的源源动力,激励着劳经学子勤勉致知,励行致远。而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温暖与关爱,走向更远的未来,将“劳经情”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