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 我院杨旭华教授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 对职场隐性歧视发表专业观点

  2023年2月15日,我院杨旭华教授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对职场隐性歧视发表专业观点。

 

 

  今年1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涉及妇女权益保障法部分)》,明确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最高可处五万元罚款。

 

 

  针对政府、企业怎样做才能够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来消除女性的就业歧视这一问题,我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杨旭华指出需三管齐下,从女性劳动者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给出回应。

  首先对于女性劳动者,我们需要有效识别女性歧视,提升自我的保护能力。女性在遭遇职场歧视后,存在取证难、举证难、维权难的困境,特别是在女性的歧视和变相歧视的取证方面,如何做到精准取证和界定处罚仍然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内容,我们可以考虑鼓励女性求职者采取录音录像等手段固定侵权证据,并要求用人单位对招聘环节全程录音录像以备检查,这是从女性劳动者的角度。

  从企业的层面,我们需要“疏堵结合”,多方施策。所谓的 “疏”是指需要合理的分担用人单位聘用婚育适龄女性带来的成本压力,通过税收优惠、婚育奖补等政策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可以考虑产假、哺乳假等假期工资的津贴,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婚育适龄女性人数确定成本的分摊标准,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还可以考虑录用婚育适龄女性作为企业信用评级和有关评比等方面的加分项,引导企业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所谓的 “堵”是指我们要打出组合拳,在制度层面对常见的隐性的歧视行为进行梳理,并列出清单,便于监督和执法。

  最后从社会层面,我们需要夯实执法基础,畅通维权渠道,提供维权保障,完善相关服务。第一,在行政执法、劳动仲裁、司法审理等方面,我们需要为遭遇性别歧视的女性求职者,畅通维权渠道,提供维权的服务和保障。第二,发展与家政服务,幼儿托育相关的产业,也可以进一步减轻女性的职场压力和家庭负担。第三,我们也可以考虑延长男性的陪产假,让男性承担更多的育儿义务,从而缩小男女职工在产假方面的差距,这个也符合我国鼓励夫妻生育的政策导向。

  

人物简介

 

 

  杨旭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五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