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2021年新年论坛在我校举行并于线上同步直播。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劳动关系发展趋势与挑战”,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主办,我校劳动经济学院承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教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司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聂生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名誉会长常凯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实教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会长、我校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副司长王振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中心李宏处长、美团新业态劳动就业研究中心孟续铎博士应邀出席了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
劳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冯喜良教授代表学会和学院致开幕辞,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指出后疫情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形势为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新的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论坛由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范围教授主持。
冯喜良教授致开幕词
范围教授主持论坛
杨志明部长做了题为“后疫情时代新业态劳动就业实践创新”主持报告。杨部长针对中国劳动学会防疫与复工、快速调查方面初步成果和大家举行交流。他表示,面对后疫情时代诸多不确定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给予了确定性指向;新型用工显然不适合劳动合同的刚性约束,后疫情时代创新劳动管理需要有新的探索,对待新业态应从“先发展,后规范”到“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
宋晓梧会长作了“新发展格局与劳动关系”主题报告,围绕促进国内大循环与劳动关系调整和国际国内双循环与劳动关系调整进行发言。他认为应高度重视农民工劳动关系调整和新经济部门的劳动关系调整。我国企业想要“走出去”,了解海外当地劳动法规、劳动关系处理非常重要。我国国内进一步完善集体协商机制,立法规范集体停工行为,将为处理海外中资企业“走出去”拓展空间。
聂生奎司长以“变革中的劳动用工管理”为题做了主题报告。分别从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和变革与劳动用工视角指出,要把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核心问题,同时,强调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劳动关系和非劳动关系要进行全谱系保护。当前正在研究完善平台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争取使现有平台劳动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劳动保护。
常凯教授做了“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下的企业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主题报告。从国际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和中国企业劳动关系面临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发言。他提出,世界经济和政治直接改变了国内的发展战略方针,国际经济的发展和重组突出了国际劳工标准的问题,必须要深入研究。如何构建适合现在的劳动关系政策指导非常重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
李实教授以“关于后疫情时期工资政策的分析与建议”为中心,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疫情前工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学历影响作用不断加强、城镇内部工资差距在持续扩大、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有所缩小。同时对后疫情时期工资增长和差距变化的预判,认为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工资增长会进入缓慢期,工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就业优先政策是最有效的工资增长和分配政策。
冯喜良院长就“劳动关系碎片化时代的劳动权益保障”做了主题报告。围绕灵活雇佣的多样性、劳动关系碎片化的内涵和机制进行了分享。认为劳动关系碎片化是今后劳动关系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在劳动关系研究和管理层面,需要用分解整合的视角和新型信息技术来研究,和管理劳动过程,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和劳动关系的影响,构建完善灵活雇佣的规范监管体制和机制。
王振麒司长在讨论中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平台经济劳动争议非常突出:全国劳动争议案件总量居高不下与争议处理难度并存的状况长期存在,并提出要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线上调解、切实发挥仲裁的准司法优势、加强调解仲裁与监察的联动,加强理论研究等建议。
李宏处长在讨论中指出,后疫情时代在处理劳动关系中,如何探索政治性、经济性、民生性三者最佳平衡点,考验着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担当,同时也是在座专家学者的责任。孟续铎博士在讨论中对美团集团的用工管理实践进行了介绍。
上午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应邀出席现场主旨报告的嘉宾,劳动经济学院的老师以及硕士、博士生同学了也参与现场讨论环节;此外,还有3149人在线参加了会议。
下午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分别开设了七个专题平行分论坛。“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特点与规制(上半场)”“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特点与规制(下半场)”“劳动标准研究”“后疫情时代的个别劳动关系”“后疫情时代的工会与集体劳动关系规制”“后疫情时代的劳动争议特点”、“新技术与劳动关系”。发表的主要题目有,“新经济中的灵活用工、共享用工劳动关系的特点与规制、灵活与非灵活从业人员的工资差异、数字平台工作的动态演进、中国数字劳工平台和工人权益保障、数字劳工平台工作时间之劳动标准研究、后疫情时代劳动关系向非正规转型中规则网络的变化、协调工时弹性与工时权利保护国际比较、后疫情时代企业员工申诉处理机制、劳动力流动与劳动争议变化、我国劳动关系“十四五”面临的挑战及展望、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工会效应、数字经济时代工时的劳动价值与利益辨思、涉疫情劳动争议的实况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业态劳动政策发展与实践、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管理学院等高校的数十名教师和学者参与了分论坛线上交流与讨论,分论坛线上参会人员共8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