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院盛亦男所著论文在《人口研究》发表

随着学院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激发师生科研热情,积极促进科研高质量发展,劳动经济学院将进行科研成果系列推介系列宣传报道。本期我们聚焦盛亦男老师作为通讯作者所著论文“1990~2020年中国的婚育推迟: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该论文发表于权威期刊《人口研究》2023年第5期。

图1.png


论文作者

张现苓: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

盛亦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论文简介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不同人群婚育推迟的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自1990年以来,我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推迟,2010~2020年推迟明显加快。初婚推迟在城乡普遍发生,但并不同步,2000~2010年城市初婚推迟快于镇和农村,2010年后镇和农村初婚推迟加速并快于城市。受教育程度提高会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对女性而言,高等教育虽然会推迟其初婚时间,但对其终身结婚与否的影响并不显著;对男性而言,高等教育在推迟其初婚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初婚的可能性。农村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风险在过去30年间明显加剧,这一群体在婚姻市场中面临更大困境。1990~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生育峰值年龄从23岁推迟至27岁,峰值年龄别生育率降在55%以上。这一时期,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断推迟,但推迟速度存在时期差异,2000~2010年育龄妇女生育推迟速度明显快于2010~2020年,前10年平均生育年龄推迟了2.57岁,后10年仅推迟了0.54岁。育龄妇女在各孩次生育上均表现出推迟趋势,其中,一孩和二孩生育推迟更为明显。分城乡看,城市育龄妇女生育推迟快于农村,导致城乡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的差距呈扩大趋势。教育是促使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重要原因。1990~2020年,各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的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快。受教育程度对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影响存在孩次差异,其对初育推迟的影响最明显,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育龄妇女初育推迟越快,但在二孩和三孩及以上生育中,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速度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则呈倒U形关系。

从终身不婚率来看,目前我国仍属于普婚社会,但与全世界的普遍趋势一致,近年来我国人口初婚时间不断推迟且推迟速度加快,晚婚特征日益明显。现阶段,婚内生育在我国妇女婚育中依然占据主流,初婚推迟会直接导致育龄妇女生育推迟,进而对时期生育水平、妇女终身生育数量等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低生育率时代,婚育推迟可能造成“雪上加霜”的影响。未来,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人口迁移流动日趋频繁、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以及个体价值观念转变,我国人口婚育推迟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农村低学历男性等婚姻匹配中的劣势群体而言,其终身不婚率可能继续走高。国家应从人口发展战略的层面高度重视我国人口婚育推迟的最新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构建婚育一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作者简介

张现苓,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生育、人口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等。在《人口研究》、《人口学刊》、《中国人口科学》、《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图2.png

盛亦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流动迁移,人口经济学。近年来在《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等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个人专著2部,合著4部。多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课题、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4项,司局级奖4项。

图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