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影像志方法进课堂

  4月21日,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洁老师受邀,为全校性本科生公选课“影像、思想与中国社会”一课的同学们,做了题为《口述历史研究与人类学影像志》讲座。

  李洁老师现为中华女子学院应用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其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研究方法、历史社会学和女性社会学,尤擅长口述史研究法,曾做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的口述史研究。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社会学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多次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课题。近些年,她致力于“中国女性图书馆”建设,收集、整理、保存和分析建国后女性口述史资料。

  李洁老师通过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地向本科同学阐释了口述历史研究的含义,及其对理解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史的意义。李老师指出,口述凭证(oral testimony)自古有之,远古传说和歌谣是其形式的一种。随着文字的出现和文献资料的兴起,口述凭证日益失去其在学术和研究领域的地位。直到二战后,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的建立,最初建立是为了收集二战中接受灾难的人对那段灾难的亲身经历和表述,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口述历史学方法才重新得以复兴。之所以在正史之外强调口述历史,恰在于揭示被精英话语所湮没了的普通民众的声音,而后者构成我们理解完整和真实历史的重要维度。

  为了说明这一点,李老师结合有关上个世纪50年代流行的“赛金花”故事和宣传影像,并参证近些年有关此一时期陕西妇女的口述历史资料,揭示了来自底层的口述叙事背后的国家话语,以及这一国家话语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塑造,深化了我们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解。此外,李老师从“中国女性图书馆”中也拣选了一些口述影像案例,借助建国初期援建边疆的女性及其家庭的历史记忆,阐释了凝结在这些小人物的叙事话语中的国家政治和边疆运动的形象。

  这一讲座不仅打开了学生对于见建国初期历史的整体理解,也引发了学生们对于最新人类学影像志方法的参与兴趣,不少同学围绕口述史访谈方法、人类学影像记录等问题,与李洁老师展开了丰富的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