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专家学者在第二届“数字经济下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国际论坛发言介绍

  2023年11月29日,第二届“劳动与民生论坛”暨“数字经济下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国际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本部博远楼新闻发布厅成功举办。本届学术论坛会期一天,设置了三个主旨发言论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喜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范围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系主任黎煦教授分别担任不同单元的主持人。

  上午的主旨发言部分,六位专家围绕“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就业”主题作了主旨报告。

  李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实教授发表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与应对方案”主旨演讲。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建议。首先,李实教授认为在未来30年应该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高的不仅是收入水平,还包括受教育水平、财产积累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他还认为要提高社会公众对我国收入分配的秩序、制度和结果的认同感,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次,李实教授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速。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就业和民间投资,他认为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改革。最后,李实教授重点提到了“提低”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关注下一代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发展能力。

  Scott Douglas Rozelle(罗思高),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

  Scott Douglas Rozelle发表了“Preparing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in China Will Require Dramatically Improv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主旨演讲。罗思高教授鼓励社会更关注婴儿的人力资本积累,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从0到3岁开始。他回顾了之前对2万名城市和农村4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数据并指出,当前城乡教育差距不仅仅源于学校或教师资源的不均衡,更关键的是婴儿时期的发展不平衡。他认为,仅仅改善学校条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婴儿期的营养、健康与认知开发问题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确保每个孩子在0到3岁这一关键时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发展机会,才能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他呼吁,政府、相关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共同合作,更加关注婴儿经济,以应对中国面临的人力资本挑战。

  陈彦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彦斌教授发表了“数字经济下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他表示,现代经济学的起源与劳动经济问题密不可分。他在演讲中回顾了经济学与劳动分工的关系,讨论了数字经济的宏观治理和宏观调控问题。他强调,当前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而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新的调控理念。他指出,在看到数字经济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学需要重构宏观调控理论。他进一步强调了数字经济时代仍面临结构问题和市场失灵现象的挑战,以及合成谬误的问题,即个体的理性行为可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产生负面效果。陈彦斌提出,这些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需要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思想重构。

  都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都阳教授发表了“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主旨演讲。他着重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两种增长模式:L型增长,即通过扩大就业规模和劳动市场规模带动经济增长;P型增长,即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他指出,在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后的新阶段,我们需要同时发挥这两种增长模式的潜力,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的持续性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效率,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更好配置,并通过市场化改革,如促进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就业与民生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忠教授发表了“宗族文化与性别分工”主旨演讲。赵忠教授认为,女性在家庭内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活动的时间,而男性则占据了更多的工作时间,家庭内部劳动分配时间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除教育、科技等原因外,文化在家庭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而宗族文化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和非正规制度安排,强调血缘关系、忠诚和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会影响家庭内部分工。他的研究发现,有族谱的家庭中女性的家务劳动更多,劳动供给及其他娱乐活动时间更少;且这一结果存在户籍差异,对农村地区的女性影响更为明显。

  Fang Lee Cooke(李应芳),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莫纳什大学杰出教授

  Fang Lee Cooke教授发表了“Improving workplace productivity through human-centr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challenges and emerging good practices from Asia”主旨演讲。李应芳教授在演讲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方法来提高工作场所生产力这个主题展开。她从政府、雇主和工会如何支持和促进人力资源高投入模式提高工作场所生产率,企业采取了哪些高投入企业政策和做法及其影响,各国如何在高投入模式提高生产率议程方面相互学习等三个问题切入,就国际劳工组织生产力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挑战、亚洲四国提高生产率主要做法、企业提高生产率的人力资源管理做法以及未来研究议程等五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比较了韩、日、印、中四国做法的异同,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

  下午第一单元的主旨发言部分,六位专家围绕“数字经济与劳动力市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

  赵来勋,日本神户大学经济经营研究所教授

  赵来勋教授发表了“Innovation to Keep or to Sell and Tax Incentives”主旨演讲。他以两个科技公司的案例开篇,进而介绍了一个引入了异质质量改进和随机性的内生增长模型。他认为,该模型考虑了企业家在推出新产品发明时,选择将其卖给现有公司还是利用创新进入市场取代现有公司的因素。该模型包含两个部门,其中家庭部门提供劳动力,一部分用于创新,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而企业家部门负责投资于新产品设计,然后选择将其出售给现有公司或利用其超越市场领导者。低质量的设计被售予市场领导者,而高质量的设计用于超越市场领导者,形成一个循环。他重点介绍了模型的核心数学设定,并且强调了动态优化的重要性,还说明了模型中的政策因素,如公司税、资本利得税和专利监管的影响。最后,他通过简单的图表呈现了不同决策路径的税后收益,突显了专利获取的重要性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家决策的影响。

  罗楚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楚亮教授发表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就业结构与增收效应”主旨演讲。罗楚亮教授通过对电子商务示范县和非示范县的比较,发现电子商务示范县的设立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产生了积极的增长效应。尤其是在收入分布的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U型关系,即在收入分布低端和高端的人群中,收入增长效应更为显著。他指出,这种效应在低收入人群中主要体现为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而在中高收入群体中体现为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在政策实施方面,罗楚亮教授强调了电子商务示范县政策的重要性,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均匀,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营活动的空间。他还对不同分位点的收入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示范县政策的实施使得低端和高端收入组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增加。

  Boy Lüthje(吕博艺),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研究员

  Boy Lüthje教授发表了“China's Industrial Internet: Challenges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主旨演讲。吕博艺研究员分享了对过去十年数字制造在中国特别是广东省的研究成果。他强调了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指出中国政府自2018年以来一直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并在国内外贸易紧张局势中强化了该计划。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将工厂数字化,更是将各个机器和过程连接起来,同时与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关系密切。他还分享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即电子商务正在成为重新组织制造业的强大力量。阿里巴巴等公司推动着新的制造计划,为供应商公司提供先进的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他强调指出,数字化并不等于自动化,而是数字与非数字的组合,这在中国的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

  王林辉,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林辉教授发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就业”主旨演讲。王林辉教授的演讲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职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多方面影响。她首先分享了关于为什么进行模型构建的故事,强调了模型的基本框架和其背后的逻辑。随后,她详细介绍了研究成果,指出任务属性在人工智能替代中的关键作用。她通过对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常规能力的分析,发现社交和思维能力越强,职业替代风险越低,而常规能力越强,风险越大。此外,她通过聚类分析将职业分为四个组群,强调了非程式化和认知交互型组群的较低替代风险。在劳动选择偏好方面,她指出年龄较大和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劳动者可能面临更高的职业替代风险。关于人工智能技术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的问题,她指出技术既可能缩减劳动工时,降低工作强度,也可能导致人员下岗。

  万海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海远教授发表了“构建新的岗位出价指数:基于招聘平台大数据的应用”主旨演讲。万海远教授分享了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利用就业招聘平台数据,从理论上构建了全新的岗位工资出价指数,以全面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变化。

  何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何勤教授发表了“人工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应用先进性、技能需求与收入不平等”主旨演讲。何勤教授的研究利用中国人工智能专利和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人工智能对公司利润和工资分配的影响。她提出,技术进步长期被视为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分配上。短期内,人工智能可能倾向于替代低技能劳动,增加高技能劳动,同时提高智能机器的投入和员工培训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长期来看,随着创新份额和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利润将增加。她发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先进性会加剧高低技能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她强调,人工智能可能加剧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不平等,扩大不同群体、不同技能和岗位之间的收入不平等。若不加干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不会自动实现“涓滴效应”,即不会自动惠及劳动者。

  下午第二单元的主旨发言部分,六位专家围绕“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主题作了主旨报告。

  宋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扬教授发表了“共同富裕目标下如何‘提低’?”主旨演讲。宋扬教授的研究聚焦于低保政策,尤其是低保政策的变化,包括低保制度中的捆绑效应或捆绑的福利。他表示,通过实证调研,发现低保不仅仅是现金救助,而且包括了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补助,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福利包。他和研究团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识别低保资格捆绑效应的大小,并通过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政策设计对家庭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别是在改革之后,低保制度对教育医疗类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同时,研究也考虑了这些政策可能对非低保户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低收入但未达到低保标准的群体。他认为,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提低”目标,应该对现有的低保政策进行调整,从捆绑式的福利转向更普惠性的救助方式,以增强政策的减贫效果和降低低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

  陆旸,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陆旸教授发表了“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旨演讲。陆旸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总量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利用从1800年至2019年的长期数据,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在历史上出现人口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情况各异,且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他的研究还涉及了人口负增长与投资率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在某些国家人口负增长时期,投资率也随之下降。然而,从统计描述上来看,并不能得出人口负增长一定导致经济减缓的结论。

  杜鹏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鹏程教授发表了“税收返还、技能结构升级与共同富裕”主旨演讲。杜鹏程教授介绍了增值税留抵退税对劳动收入份额以及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他认为,增值税留抵退税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做大“蛋糕”;另一方面有助于调节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分好“蛋糕”。这主要是因为留抵退税增加了现金流和缓解了融资约束,扩大要素需求;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同步上涨;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导致劳动报酬快速上涨。税收返还的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待抵扣税额多、生长周期长和无法享受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他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为2022年全面实施的增量和存量并行的留抵退税改革效果提供先行经验参考,同时也从减税视角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微观解释,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现代化的税制保障。

  杨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穗研究员发表了“中国的社会支出与收入差距”主旨演讲。杨穗介绍中国社会支出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她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社会支出水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呈现增长态势,目前维持在15%左右,但国际比较来看仍然偏低。其中,社会支出最大占比一是社会保障,二是教育补贴。基于CHIP数据的分析显示,从13年到18年,随着社会保障投入的增加,居民福利收入提高,再分配作用增强,养老金作用发挥重大;同时,教育的福利补贴缩小收入差距作用增大,再分配作用增强,义务教育作用发挥明显。制约再分配作用的因素,除了保障水平不高以外,还有制度差距因素,主要表现在职工保障和居民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差距,以及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教育制度差距两方面。针对当前社会支出存在的诸多问题,她认为,需要优化保障体系来增进民生福祉,包括提高社会支出水平、优化社会支出结构,提升社会支出水平各方面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从而补齐社会福利短板,推进共同富裕。

  Yi FAN(樊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助理教授

  Yi FAN发表了“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a New Economic Era”主旨演讲。樊漪介绍了当前的中国的代际流动情况。她表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新环境下,代际流动性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她对新加坡公屋政策的研究发现,新加坡公房的提供,降低了住房费用,增加了父母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高推动代际间的向上流动性。

  在全球范围内,代际流动性的程度分布不均,发达国家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较低。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需重视。从人口学的的角度来看,城乡之间的人口差距变大是影响代际流动性的一大因素。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小孩,资源集中,使得城市家庭的下一代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和机会;而农村家庭由于人口多,资源分散,使得农村家庭的下一代难以超越其父母的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代际流动性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等措施。

  沈扬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沈扬扬教授发表了“健康冲击与配偶劳动力供给” 主旨演讲。沈扬扬讨论了配偶是否遭受到慢性病的健康冲击对配偶行为及家庭收入的影响。她表示,基于中国落后地区劳动力匹配数据的研究发现,高福利国家或者高收入群体另一半遭遇健康冲击时,配偶选择陪伴他们并降低劳动力供给;但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群体则是劳动力供给效应的占优,当另一半遭受健康冲击会提高家庭收入,出现家庭总收入不降反升的现象。这种独特的现象可以归结为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坚韧不拔的特性。

  据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与民生”论坛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以“探索劳动与民生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我国劳动经济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为宗旨,推动论坛成为“国际性、开放性、品牌性”的高端学术论坛。“劳动与民生论坛”聚焦劳动与民生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每年设置不同的议题,邀请劳动与民生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力图纵论创新,交流分享,传播新思想、引领新发展。论坛将每年举办,旨在为劳动科学领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当前,学校正聚焦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着力打造以“劳动与民生”论坛等一系列高端学术论坛,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智库作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