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22)》的数据显示,2021年共享经济参与者约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7.7%;非典型劳动者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围绕数字平台的劳动过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权益保障等领域开始了丰富的学术讨论。11月22日下午,“数字平台劳动过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权益保障”专题讲座在博远楼4号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系主任陈龙做专题分享,劳动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喜良、副院长范围、劳动关系系系主任詹婧、劳动关系系党支部书记雷晓天出席本次活动。劳动经济学院师生30余名参与本次讲座。
陈龙
聚焦数字经济与平台劳动管理、平台劳动关系与劳动权益保障、职场工作意义与不稳定就业等研究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特别资助项目等。在《社会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探寻社会学之旅》(北京大学出版社)、《A Journey of Discovering Sociology》(施普林格出版社),获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费孝通田野调查二等奖、栗林论坛青年学者论文奖等。
讲座伊始,陈龙首先介绍了目前外卖骑手的群体特征:主要以20—35岁的男性青壮年为主,大部分来自外省的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多数已婚,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大多选择与人合租在城中村,且人均居住面积较低。
随后,陈龙举例了目前的现实案例,并对有关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就目前劳动过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权益保障三个方面现状和发展进程进行梳理,重新发现平台的劳动过程存在骑手的两个世界与双重身份问题。他提出:骑手在现实世界的工作状态和进程可以在数字世界实现全息动态化映射,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骑手同时存在于一个平行的数字世界中,他们拥有“运输工”和“采集工”的双重身份,作用于不同的劳动对象——外卖与数据,他们在现实世界的劳动过程同时使得平行的数字世界存在并产生“数字孪生”,即在平台劳动者现实世界的运行轨迹使得他们在虚拟(数字)世界成为数据生产者进行数据采集。因而重新认识平台劳动关系:从“所有权决定从属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只要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在从事运输劳动的同时还通过平台APP为平台公司采集数据,那么在数据生成而非货物运输的意义上,劳动者与平台之间就构成劳动从属而非劳务合作关系。
最后,陈龙总结尽管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劳动者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但他们还是必须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存活,因此,他们虽然摆脱了纯粹的无产者身份,但又没有真正迈入有产者行列。他们真正的身份应该是小生产者即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实际上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专题分享后,与会师生就本次讲座提出个人见解并展开深入交流讨论,此次的专题讲座不仅帮助大家从现实案例中分析理论逻辑,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也有利于促进师生们进一步思考数字平台劳动过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权益保障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