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劳动经济学院喜获6项国家级课题立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项目(公示)结果,劳动经济学院教师获批6项课题立项。其中,王超、陈书洁2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江华、郭晗潇、李帆、梁潇杰4位教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项目介绍

碳中和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碳源汇的

时空演化机制及优化管理

负责人:王超

负责人简介 

  王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所讲师,20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碳达峰与碳中和、城市生态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与国际合作课题,具体参与碳减排的社会经济代价、社区新型城镇化转型、资源环境评价与保护等研究项目,对地理信息系统、投入产出、因素分解、系统动力学等方法较为熟悉。目前在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现任land、forests、Frontier in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等期刊客座编辑,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Ecological Informatics等SCI/SSCI期刊审稿人。

项目简介 

  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中国亟待探索有效的减排增汇路径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本项目按照“特征分析与机制解析—空间匹配与演化路径—情景模拟与优化管理”的思路,明晰京津冀城市群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解析碳源与碳汇的影响机制;分析碳源与碳汇的时空匹配特征,探究碳平衡匹配关系及其演化路径;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京津冀城市群的碳平衡状态变化,识别有效减排增汇路径和最优发展情景,最终提炼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的管理政策与建议。项目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他城镇化地区的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借鉴和科学参考。

 

科学基金对优秀本科生和博士生

资助机制研究

负责人:陈书洁

负责人简介 

  陈书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人才学。研究方向:人才制度理论、科技创新人才、人才政策、知识管理。首套全国高校人才学课程教材主编、《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副主编,兼任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免于鉴定结项)、北京社会科学基金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一次评审通过结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研究课题4项,主持和参与委托课题20余项。出版个人专著3部。在《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人民日报(理论)》《光明日报》《中国行政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曾获中国人才研究会优秀课题成果奖、论文二等奖。多次参与中央和地方重大人才研究,研究报告获采纳,为国家和北京市改革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加快人才聚集、满足北京“两区”建设人才需求、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行动等,推动落地多项人才政策。

项目简介 

  人才不断涌现的根源在于青年人才培养,其中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对于国家源头创新提质增效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自“强基计划”等教育改革实施之后,面向本科到博士阶段科学家早期识别、支持和培养规律尚未明晰,特别是让优秀本科生、博士生能脱颖而出的资助机制有待明确和优化。本项目拟助推科学基金开辟青年学生基础研究资助新形态,首创探索科学基金对优秀本科生和博士生资助机制的系统设计。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高质量发展

测度与实现路径研究

负责人:江华

负责人简介 

  江华,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院长助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中国老龄协会首经贸老龄科研基地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理事,曾在企业工作1年,政府机关工作7年。研究领域: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近年先后在《中国人口科学》、《经济管理》、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Labor History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独著2部,获得省部级三等奖成果奖励3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主持横向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2部。

项目简介 

  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对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实现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而完成社会救助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提出实现路径对当前发展阶段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课题以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为统领;以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发展与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现实基础,以现行社会救助子制度内容和相互关系构建的社会救助体系高质量发展测度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形成基本生活保障、专项救助、临时救助高质量发展测度实证研究;最后提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赋能返乡

农民工创业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负责人:李帆

负责人简介 

  李帆,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关注数字经济与就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问题。围绕上述领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讲授《劳动科学导论》、《社会企业创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等课程。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赋能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机理与路径研究”。该项目以赋能理论为视角,以“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为背景和依托,以返乡农民工创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让返乡农民工搭上数字经济这一快速发展的“列车”,借助数字经济的优势,帮助返乡农民工摆脱创业过程中的困境与约束,实现高质量创业,进而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经济与创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效应。

  该项目聚焦核心议题,首先描述与分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状况;其次沿着赋能理论的脉络,刻画数字经济赋能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事实,深描具体过程,进而构建相关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同时通过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归纳数字经济赋能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作用机制及其基本逻辑;最后在剖析典型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探讨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实现路径的创新与优化。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返乡人口的人才优势。返乡农民工熟悉农村、具有丰富外出务工经历和较高人力资本水平,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随着数字经济及其衍生的数字技术、数字平台以及数据和算法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以返乡农民工创业为抓手,将数字经济融合到农村的实体经济中,在资源、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间架起连接的桥梁,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既是一种新思路,更是未来的一个主攻方向。

 

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型灵活就业人员

就业质量研究

负责人:梁潇杰

负责人简介 

  梁潇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美国罗格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零工工作者就业质量、亲领导的非领导行为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零工工作者就业质量的结构、评价及协同治理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北京市灵活就业人员就业质量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一般)“北京市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就业质量评价、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等多项。曾在《心理学报》《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等国内主流管理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

项目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实融合”催生了零工经济新业态,零工工作者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就业质量高低是评价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困在算法中”“用生命裸奔”等形容词映射了零工工作者可能正遭受低就业质量的困扰。如何保障零工工作者就业质量,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拟构建数字经济下零工工作者就业质量的结构模型,开发测量量表,并使用该量表对各类零工工作者的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价。同时,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探讨政府、平台、同行社群和顾客及各方互动对零工工作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寻求零工工作者就业质量协同治理策略。

 

乡村微治理实践策略与有效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负责人:郭晗潇

负责人简介 

  郭晗潇,女,目前就职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会工作系,1993年出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农村社会学。2021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洪大用教授。2021年7月入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担任《社会学》、《社会工作经典文献阅读(英文)》、《城市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若干篇,其中《国家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三农”问题——以〈人民日报〉涉农社论为文本的分析》被全文转载至《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微治理实践策略与有效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项目简介 

  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微治理实践策略与有效机制的社会学研究”。本项目旨在从乡村微治理视角,以农居庭院美化项目为切入点,研究乡村微治理实践的背景、过程、效能、效果、策略及有效机制,拓展乡村治理研究领域,丰富乡村治理理论。总结归纳乡村微治理的实践经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乡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概括。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严把申报书质量关,做实做深项目申报的选题、研究设计等前期论证准备工作,积极邀请校外专家辅导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申报书质量,提高立项成功率,服务学院教师项目申报。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提升课题立项率,严把项目结项质量,进一步推动我院科研项目工作,促进学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